英法乌联手推动停火计划,欧洲领袖齐聚伦敦讨论战争终结方案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周日宣布,英国、法国与乌克兰已达成共识,将共同制定一项停火计划,并提交给美国商讨。这项计划的目标是结束俄乌战争,斯塔默强调他希望扮演「和平桥梁」,促成各方重启谈判。

该声明发表之际,欧洲各国领袖正在伦敦召开峰会,商讨如何协助乌克兰抵御俄罗斯的侵略。然而,这场会议的氛围受到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近期发表的激烈言论影响。他在白宫公开指责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对美国的军事援助「不够感激」,此举引发各界关注。

斯塔默则表示,他不愿陷入无谓的政治争论,而是专注于与川普、泽伦斯基及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对话,寻求和平解决方案。他向BBC表示:「我们现在已同意,英国将与法国及可能的其他国家合作,与乌克兰拟定一份停火计划,然后再与美国讨论。」

伦敦会议成为关键转捩点,或推动欧洲军事行动

这场在伦敦举行的高峰会,对于稳固欧洲的安全体系、确保乌克兰获得足够支持至关重要。会议内容之一是讨论建立一支「欧洲联合军队」,协助执行停火协议,斯塔默将其形容为「愿意参与的国家联盟」。

在谈到这项计划时,斯塔默明确表示,他对俄罗斯总统普丁(Vladimir Putin)毫无信任,但对川普仍有信心:「当川普说他希望建立持久和平时,我相信他的话。」此外,他也透露,目前正在进行「紧密谈判」,以确保美国能提供安全保障。

斯塔默警告,任何和平协议都必须确保长久稳定,而非仅是短暂停火:「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战事暂停一阵子,然后普丁再次发动攻击。这样的情况过去已经发生过,因此我们必须确保这次的协议是永久性的,而不是短期的停战。」

他进一步指出,成功的和平方案应包含三个要素:第一,提供乌克兰足够的武器,使其能够以强势姿态谈判;第二,建立欧洲安全机制,确保停火协议不会被破坏;第三,获得美国的支持,防止普丁违反承诺。

欧洲团结挺乌克兰,泽伦斯基获得广泛支持

尽管川普在白宫对泽伦斯基的言论引发争议,欧洲各国领袖仍然表达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周日会议上,泽伦斯基与斯塔默会面,双方拥抱,象征着欧洲对乌克兰的支持不会动摇。

欧洲领袖的焦虑来自于川普近期与普丁的直接谈判,这让许多欧洲国家担心,美国可能不再积极支持乌克兰,甚至可能偏向俄罗斯的立场。尤其在川普公开称泽伦斯基为「独裁者」,并错误指控乌克兰是战争发起者后,欧洲各国更意识到有必要强化自身的角色。

法国总统马克宏与斯塔默近期访问白宫,试图说服川普重新聚焦于乌克兰议题,虽然双方会谈气氛良好,川普对乌克兰的态度似乎有所缓和,但仍未承诺提供安全保障。他坚持认为,欧洲应派遣维和部队,负责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

然而,短短 12 小时后,情势再次恶化。美国副总统 Vance 批评泽伦斯基,指责他公开挑战川普对普丁的信任,让乌克兰的处境更加艰难。

欧洲势必要承担更大责任,军费开支将提升

英国首相斯塔默承诺,将在 2027 年前将英国的国防开支提高至 GDP 的 2.5%。其他欧洲国家可能会跟进,加强自身军事实力,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冲突。

捷克总理彼得·费亚拉(Petr Fiala)表示,欧洲正面临「历史性的考验」,不能再依赖美国,必须加强国防支出。他直言:「如果我们不加快军事建设,让侵略者有机可乘,结果将不堪设想。」他建议欧洲各国的军费应至少提升至 GDP 的 3%。

马克宏则强调,美国正在将焦点转向中国与亚太地区,这是合理的,但欧洲不能再抱持依赖心理。他重申:「我们应该更早行动。我多年来一直强调,欧洲必须更有主权、更团结、更独立。」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正讨论动用约 2000 亿欧元的俄罗斯冻结资产,以支援乌克兰的军事行动。

欧洲自主军事战略或成未来趋势

随着美国态度转变,欧洲国家逐渐意识到,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来确保乌克兰战争的和平解决。伦敦峰会标志着欧洲试图主导战争谈判的一大步,而英法乌三国共同提出的停火计划,将成为未来谈判的核心。

然而,战争的未来仍充满变数。川普是否会接受该计划?欧洲能否真正团结并落实军事承诺?这些问题仍需时间解答。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乌克兰,也正在塑造欧洲未来的安全格局。

这篇文章 英法乌联手推动停火计划,欧洲领袖齐聚伦敦讨论战争终结方案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