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barry,Interchain Labs聯合首席執行官
編譯:Yuliya,PANews
近期支付巨頭Stripe已正式下場,將與知名加密風投Paradigm合作,共同打造名爲“Tempo”的L1區塊鏈。這是一個爲金融科技巨頭的客戶羣服務的“高性能、專注於支付的區塊鏈”。
Stripe的入局並非孤例,它或許正揭示着一個巨大趨勢的開端——企業自建L1區塊鏈的浪潮正悄然興起。爲何在企業級區塊鏈沉寂多年後,大型企業又重新燃起對自建區塊鏈的興趣,並且首選L1?以下爲文章原文,PANews對此進行了編譯。
這並非一次性的個案,而是企業自建L1區塊鏈這一巨大趨勢的開端。目前已有大量公司(包括部分財富500強企業)正在考慮推出自有L1區塊鏈。
多年前,企業級區塊鏈曾遭遇失敗,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爲敏感話題。那麼,爲什麼現在成熟企業又開始重建區塊鏈?又爲何首選L1區塊鏈?
1. 穩定幣的成熟
當前與之交流的財務團隊已不再對穩定幣感到陌生或恐懼。得益於Circle的IPO以及即將出臺的監管政策,穩定幣已被視爲一種安全且具備強大潛力的技術,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簡化業務流程,並從現金儲備或客戶存款中獲得更多收益。多數大型公司正在建立持有和流轉穩定幣的基礎設施。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正在積極推進穩定幣監管,整體環境正朝有利方向發展。
2. 關注支付,而非溯源
在此前的企業區塊鏈熱潮中,大部分應用場景集中在溯源(即追蹤某個跨公司流程的起源與生命週期,如供應鏈原材料追蹤或慈善資金使用追蹤)。然而,這類場景在技術上完全可以通過數據庫實現,唯一的問題是信任。
如今,與之交流的企業幾乎不論所屬行業,首要關注的都是支付。當前大部分B2B和B2C支付服務商及網路向商家和企業收取高額手續費,結算需要數天,且存在真實的結算風險。一旦涉及跨境或外匯,這些問題將更加突出。對於跨國公司(尤其是Airbnb等平台型企業)而言,自建基於區塊鏈的支付解決方案可節省數十億美元,並爲客戶、員工及零工提供更佳體驗。
1. L1已成熟且被技術決策者熟知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L1作爲技術平台已被充分理解並得到驗證。以太坊、比特幣、Solana、Sui、Aptos——幾乎所有非加密行業人士能叫出的區塊鏈都是L1(Base或許是例外)。僅Cosmos技術就已支撐200多條鏈,覆蓋各個領域,承載資產總值超700億美元;過去一年中最大的新晉項目Hyperliquid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格局。此外,最成功的企業級區塊鏈如Canton本身也是L1。
相比之下,L2雖令人興奮,但仍處於早期階段,理解難度較大(試想一下,向一家消費品市場業務的CTO解釋“Stage 1”和“Stage 2 Rollup”的區別,或者說明驗證橋的工作原理,其難度可想而知)。成熟企業的決策者往往不願在新興平台上冒險。涉足加密領域本身已是重大風險,因此必須選擇對利益相關方最易理解的方式。
2. 降低平台風險
多數公司不願押注ETH、SOL、TIA或其他公鏈,而是希望只押注自身。構建L1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大型企業通常會採用多家雲服務商以規避來自AWS或微軟的風險,而在他們看來,以太坊或Solana的風險遠高於這些傳統合作夥伴。
3. 控制與連接性
開放、透明的L1爲企業在保持平台自主控制的同時,提供了與更廣泛的加密企業生態互聯互通的能力。L2與其他鏈(如Solana)的互操作依賴第三方,且常受限於欺詐/零知識證明窗口及以太坊緩慢的最終性確認,從而導致結算延遲。L1則不存在這一問題,結算即時且具確定性,使互操作保持一致性。這一特性與構建企業自有“圍牆花園”並在其中實施必要的KYC/AML及應用邏輯的能力相結合,將極具吸引力。
9474 熱度
97398 熱度
126205 熱度
5253 熱度
1672 熱度
爲什麼說企業自建L1區塊鏈的時代已經到來?
原文:barry,Interchain Labs聯合首席執行官
編譯:Yuliya,PANews
近期支付巨頭Stripe已正式下場,將與知名加密風投Paradigm合作,共同打造名爲“Tempo”的L1區塊鏈。這是一個爲金融科技巨頭的客戶羣服務的“高性能、專注於支付的區塊鏈”。
Stripe的入局並非孤例,它或許正揭示着一個巨大趨勢的開端——企業自建L1區塊鏈的浪潮正悄然興起。爲何在企業級區塊鏈沉寂多年後,大型企業又重新燃起對自建區塊鏈的興趣,並且首選L1?以下爲文章原文,PANews對此進行了編譯。
這並非一次性的個案,而是企業自建L1區塊鏈這一巨大趨勢的開端。目前已有大量公司(包括部分財富500強企業)正在考慮推出自有L1區塊鏈。
多年前,企業級區塊鏈曾遭遇失敗,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爲敏感話題。那麼,爲什麼現在成熟企業又開始重建區塊鏈?又爲何首選L1區塊鏈?
企業區塊鏈回歸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 穩定幣的成熟
當前與之交流的財務團隊已不再對穩定幣感到陌生或恐懼。得益於Circle的IPO以及即將出臺的監管政策,穩定幣已被視爲一種安全且具備強大潛力的技術,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簡化業務流程,並從現金儲備或客戶存款中獲得更多收益。多數大型公司正在建立持有和流轉穩定幣的基礎設施。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正在積極推進穩定幣監管,整體環境正朝有利方向發展。
2. 關注支付,而非溯源
在此前的企業區塊鏈熱潮中,大部分應用場景集中在溯源(即追蹤某個跨公司流程的起源與生命週期,如供應鏈原材料追蹤或慈善資金使用追蹤)。然而,這類場景在技術上完全可以通過數據庫實現,唯一的問題是信任。
如今,與之交流的企業幾乎不論所屬行業,首要關注的都是支付。當前大部分B2B和B2C支付服務商及網路向商家和企業收取高額手續費,結算需要數天,且存在真實的結算風險。一旦涉及跨境或外匯,這些問題將更加突出。對於跨國公司(尤其是Airbnb等平台型企業)而言,自建基於區塊鏈的支付解決方案可節省數十億美元,並爲客戶、員工及零工提供更佳體驗。
至於爲何選擇構建L1,而非L2或智能合約,原因有三:
1. L1已成熟且被技術決策者熟知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L1作爲技術平台已被充分理解並得到驗證。以太坊、比特幣、Solana、Sui、Aptos——幾乎所有非加密行業人士能叫出的區塊鏈都是L1(Base或許是例外)。僅Cosmos技術就已支撐200多條鏈,覆蓋各個領域,承載資產總值超700億美元;過去一年中最大的新晉項目Hyperliquid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格局。此外,最成功的企業級區塊鏈如Canton本身也是L1。
相比之下,L2雖令人興奮,但仍處於早期階段,理解難度較大(試想一下,向一家消費品市場業務的CTO解釋“Stage 1”和“Stage 2 Rollup”的區別,或者說明驗證橋的工作原理,其難度可想而知)。成熟企業的決策者往往不願在新興平台上冒險。涉足加密領域本身已是重大風險,因此必須選擇對利益相關方最易理解的方式。
2. 降低平台風險
多數公司不願押注ETH、SOL、TIA或其他公鏈,而是希望只押注自身。構建L1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大型企業通常會採用多家雲服務商以規避來自AWS或微軟的風險,而在他們看來,以太坊或Solana的風險遠高於這些傳統合作夥伴。
3. 控制與連接性
開放、透明的L1爲企業在保持平台自主控制的同時,提供了與更廣泛的加密企業生態互聯互通的能力。L2與其他鏈(如Solana)的互操作依賴第三方,且常受限於欺詐/零知識證明窗口及以太坊緩慢的最終性確認,從而導致結算延遲。L1則不存在這一問題,結算即時且具確定性,使互操作保持一致性。這一特性與構建企業自有“圍牆花園”並在其中實施必要的KYC/AML及應用邏輯的能力相結合,將極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