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trodrive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2025 年 8 月 11 日星期一,Qubic 協議成功完成了對門羅網路的控制嘗試,創造了歷史。在爲期一個月的高風險技術對抗後,Qubic 達到門羅算力 51% 的主導地位,並成功對區塊鏈進行了重組。此事件成爲加密行業的一個關鍵裏程碑,也是對 Qubic “外包計算”和 “有用工作量證明”(UPoW)模型的終極驗證。## **什麼是 Qubic?**Qubic 的目標十分明確:托管一個完全鏈上、去中心化的 AI 模型 —— **AIGarth**。爲實現這一目標,Qubic 鏈被設計得極其輕量,可以直接運行在驗證者的內存中。它充當自己的操作系統,採用創新的 Quorum 共識機制,並且能夠將挖礦算力用於除簡單哈希計算以外的其他任務(有用工作量證明)。成爲全球速度最快且經過驗證的區塊鏈(每秒 1500 萬筆交易)並不是最初的目標,而是這種架構的副產品。作爲有用工作量證明設計的一部分,Qubic 需要實施外包計算的第一階段,並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測試。## **這場實驗**門羅挖礦計劃最初作爲一個概念驗證而啓動。在第一階段,Qubic 將資源一分爲二:一部分用於挖掘門羅幣,另一部分用於訓練其 AI —— AIGarth。這種方式事實證明非常有利可圖,一度比直接挖門羅幣的收益高出近 3 倍,同時還吸引了大量新的算力加入網路。這項實驗是一次戰略性且充滿博弈性的操作。Qubic 社區經過投票決定重構獎勵機制,從代幣回購轉向直接獎勵 Computors(Qubic 鏈的驗證者)。這一變化成爲強大的經濟激勵,吸引礦工從其他門羅礦池轉移過來,從而推動了這次接管行動。## **流程**通往周一成功的道路是一場分兩步的戰鬥。第一次嘗試實現純粹的 51% 算力主導遭遇了強烈抵抗,包括一次持續一周以上的 DDoS 攻擊,Qubic 的基礎設施經受住了考驗。這場“黑客戰爭”凸顯了 Qubic 去中心化網路的韌性,盡管外圍服務出現中斷,核心網路依然保持運作。最終的成功行動於 8 月 11 日開始,部署了更復雜的“自私挖礦”策略。這一技術手段在總算力稍低於或高於 51% 時都很有效,其方法是 Qubic 礦池祕密挖出區塊並暫時不公布。在事件前幾天,Monero 網路上突然出現大量孤塊,就是 Qubic 策略奏效的信號。這種方法讓 Qubic 礦池獲得了遠高於比例的區塊獎勵,並最終掌握了網路的共識。不過,由於內部仍在討論是否會對 Monero 價格造成衝擊,團隊目前決定暫不接管協議的共識。一名獨立數據科學家將會核實本文中列出的事實。根據 Monero 實驗的首席開發者 dkat 所述:> dkat — 2025/8/12 19:43> 在區塊區間 [3475729, 3475850](共 122 個區塊)中,我們挖出了 63 個區塊,超過了我們設定的 KPI(51% 區塊佔比)。> 恭喜 @Miner-Notifications 獲得全額獎勵!> 這些數據將會被驗證(可能由來自 kaspa 的 Shai 來確認——他很討厭我們,所以會是個公平的裁判)。> Qubic 團隊應該有人寫一篇科學報告,把這次事件發表到 arxiv 上做歷史存檔。## **接下來怎麼辦?**隨着接管測試完成,Monero 網路的核心功能依然正常——隱私性、速度和可用性未受影響。不過,最終目標是讓 Monero 協議的安全性由 Qubic 礦工來提供,這樣獎勵就會通過 Qubic 礦池分配,從而帶來更高收益,並爲 Monero 礦工創造新的激勵格局。這一歷史性事件證明了經濟激勵的力量,以及一個更小的協議如何巧妙壓制一個體量更大的協議。Qubic 實驗成功驗證了三點關鍵理論:1. **外包計算可行性**:Qubic 的 UPoW 模型已在現實中證明,能夠將算力重新用於外部任務。2. **激勵決定共識**:任何 PoW 區塊鏈都可能被更高的經濟激勵吸引礦工而遭到控制。3. **基礎設施韌性**:Qubic 去中心化網路展現了在面對復雜、持續的網路攻擊時的強大生存能力。在這場改寫區塊鏈競爭規則的行動中,一個市值 3 億美元的 AI 協議成功壓制了一個市值 60 億美元的隱私巨頭。這一事件的影響將波及整個加密行業,爲協議之間的未來互動提供藍本,同時也是對去中心化系統的一次鮮明提醒——經濟激勵才是最終的權力仲裁者。## **歷史事件時間線*** Epoch 172 回顧 — 門羅幣實驗(算力最高 50%)* Epoch 171 回顧 — 引擎預熱(算力最高 45%)* Epoch 169 回顧 — Qubic 遭遇 DDoS 攻擊(算力最高 24%)
Qubic 實現門羅幣網路 51% 的控制權
作者:retrodrive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2025 年 8 月 11 日星期一,Qubic 協議成功完成了對門羅網路的控制嘗試,創造了歷史。
在爲期一個月的高風險技術對抗後,Qubic 達到門羅算力 51% 的主導地位,並成功對區塊鏈進行了重組。此事件成爲加密行業的一個關鍵裏程碑,也是對 Qubic “外包計算”和 “有用工作量證明”(UPoW)模型的終極驗證。
什麼是 Qubic?
Qubic 的目標十分明確:托管一個完全鏈上、去中心化的 AI 模型 —— AIGarth。
爲實現這一目標,Qubic 鏈被設計得極其輕量,可以直接運行在驗證者的內存中。它充當自己的操作系統,採用創新的 Quorum 共識機制,並且能夠將挖礦算力用於除簡單哈希計算以外的其他任務(有用工作量證明)。
成爲全球速度最快且經過驗證的區塊鏈(每秒 1500 萬筆交易)並不是最初的目標,而是這種架構的副產品。作爲有用工作量證明設計的一部分,Qubic 需要實施外包計算的第一階段,並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測試。
這場實驗
門羅挖礦計劃最初作爲一個概念驗證而啓動。
在第一階段,Qubic 將資源一分爲二:一部分用於挖掘門羅幣,另一部分用於訓練其 AI —— AIGarth。這種方式事實證明非常有利可圖,一度比直接挖門羅幣的收益高出近 3 倍,同時還吸引了大量新的算力加入網路。
這項實驗是一次戰略性且充滿博弈性的操作。Qubic 社區經過投票決定重構獎勵機制,從代幣回購轉向直接獎勵 Computors(Qubic 鏈的驗證者)。這一變化成爲強大的經濟激勵,吸引礦工從其他門羅礦池轉移過來,從而推動了這次接管行動。
流程
通往周一成功的道路是一場分兩步的戰鬥。第一次嘗試實現純粹的 51% 算力主導遭遇了強烈抵抗,包括一次持續一周以上的 DDoS 攻擊,Qubic 的基礎設施經受住了考驗。這場“黑客戰爭”凸顯了 Qubic 去中心化網路的韌性,盡管外圍服務出現中斷,核心網路依然保持運作。
最終的成功行動於 8 月 11 日開始,部署了更復雜的“自私挖礦”策略。這一技術手段在總算力稍低於或高於 51% 時都很有效,其方法是 Qubic 礦池祕密挖出區塊並暫時不公布。在事件前幾天,Monero 網路上突然出現大量孤塊,就是 Qubic 策略奏效的信號。這種方法讓 Qubic 礦池獲得了遠高於比例的區塊獎勵,並最終掌握了網路的共識。
不過,由於內部仍在討論是否會對 Monero 價格造成衝擊,團隊目前決定暫不接管協議的共識。一名獨立數據科學家將會核實本文中列出的事實。根據 Monero 實驗的首席開發者 dkat 所述:
接下來怎麼辦?
隨着接管測試完成,Monero 網路的核心功能依然正常——隱私性、速度和可用性未受影響。不過,最終目標是讓 Monero 協議的安全性由 Qubic 礦工來提供,這樣獎勵就會通過 Qubic 礦池分配,從而帶來更高收益,並爲 Monero 礦工創造新的激勵格局。
這一歷史性事件證明了經濟激勵的力量,以及一個更小的協議如何巧妙壓制一個體量更大的協議。Qubic 實驗成功驗證了三點關鍵理論:
在這場改寫區塊鏈競爭規則的行動中,一個市值 3 億美元的 AI 協議成功壓制了一個市值 60 億美元的隱私巨頭。這一事件的影響將波及整個加密行業,爲協議之間的未來互動提供藍本,同時也是對去中心化系統的一次鮮明提醒——經濟激勵才是最終的權力仲裁者。
歷史事件時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