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牛市主要由流動性所驅動,但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流動性。
美國聯準會持續收緊政策,財政刺激效果逐漸減弱,風險性資產依然持續上漲。關鍵原因在於 AI 所帶來的資本利得與資本支出自經濟金字塔頂端向下滲透,同時加密貨幣國庫公司(TCo)創造了全新的傳導機制,將股市繁榮情緒透過反身性機制轉化為鏈上的買盤動能。
這套正向回饋的飛輪能夠跨越季節性疲弱與宏觀噪音,直到超大型科技企業的資本支出轉折或 ETF 需求趨緩為止。
圖片來源於:https://x.com/lanamour69/status/1957087662105415896
核心觀點摘要
- 流動性來源轉換:市場資金不再來自聯準會或財政部,而是以 AI 超級巨頭的股價上漲與資本支出為主。NVDA、MSFT 等企業創造的財富效應,連同規模達千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浪潮,正透過勞動力、供應鏈,最關鍵的是進入散戶投資組合,將風險偏好延伸至加密市場。
- 加密市場新一代主要買家:TCo(如 MicroStrategy 型 BTC 國庫與以 BitMine 為代表的 ETH 國庫)打通了公共股本與現貨型代幣之間的橋樑,補足上一輪周期缺乏的結構性買盤力量。
- 目前宏觀擾動可控:雖有通膨黏著(關稅、薪資、美元)及就業市場轉弱等風險逐步浮現,AI 生產力提升與加密監管友善政策則為壓抑風險溢價提供了堅實後盾。
1)AI 領航的金字塔頂端變革
- 資本利得驅動風險輪動:標普 500 估值高企(高前瞻本益比),散戶配置持續轉向盈虧未平衡科技、空頭籃子與加密資產。
- 資本支出如流動性灌注:超級巨頭史無前例的大型支出,實際上成為民間部門的流動性幫浦——資金流向供應商、員工與股東,最終回流二級市場。
- 外溢效果:AI 基礎建設(資料中心、晶片、能源)短線拉抬投資,長線刺激生產率提升,財富效應即時體現,生產力提升則需時間遞延。
2)TCo 與 DAT 的反身性機制
- 從「0 代」到主動定價的 TCo:早期 TCo(以 Saylor 為代表)提供價格底線,新一代 ETH 國庫則更擅長主動定價,既守住關鍵區間,也能在股權價值走升時推動突破。
- 反身飛輪循環:增資 → 購買 BTC / ETH 儲備 → 代幣價格上漲 → TCo 股價上升 →更低融資成本→循環加速——正回饋效應自此建立。
- 重點憂慮:防守區間間的流動性斷層。若 ETF 或散戶買盤不足、行情突破失敗,TCo 將縮減支出,價格也會快速回落。
3)政策與資金面順風
- 加密監管鬆綁及政策轉向友善,促使傳統金融資金順利進場。
- 關稅「解方」只是表象繁榮:企業面對中/墨/加拿大/USMCA 的豁免、司法走向依舊撲朔迷離,不確定性驅使企業資本支出趨於保守,反而增加對金融資產的需求。
以太坊現況解析及「翻盤」架構
- 國庫需求疊加 ETF 淨流入,為 ETH 長期落後於 L2 後帶來關鍵轉折。
- 「杯型理論」看法:主動定價的 ETH 國庫於 3000 美元、3300~3500 美元及 4000 美元區間有多次防守,ETF 承接資金區間出現落差。若約 270 億美元排隊買盤陸續成交,行情可望延續,否則流動性斷層風險上升。
- 個人見解:ETH 的核心買家結構已與過往周期完全不同,已從「散戶對礦工」轉為 ETF 與 TCo 在流動性斷檔間抗衡。
圖片來源於:https://x.com/lazyvillager1/status/1956414334558478348
宏觀憂慮之牆與市場跨越主因
通膨動態
- 產業鏈壓力迫近:銷售價格指數已連續三個月上揚,創 2022 年 8 月以來新高,顯示商品價格壓力、關稅轉嫁、美元走軟和薪資僵固性都在加劇。
- 總結判斷:隱含約 4% 通膨率雖不致構成系統性危機,但降低降息空間。只要勞動市場未明顯惡化,聯準會可容忍一定規模的「良性」通膨。
就業指標
- 青年就業不足率激增(近三個月均值約 17%),已成為景氣循環初期的預警訊號。若青年就業惡化波及主要族群,風險將逐步浮現。
成長、債務與 AI 動能
- AI 提供財政正向對沖:若全要素生產力每年提升 50 個基點(AI 模式),2055 年公共債務占 GDP 比將降至約 113%(當前基線為 156%),人均實質 GDP 則較基線高 17%。AI 是唯一足以重塑債務曲線的真實增長槓桿。
- 兌現仍需時日:1980 年代 IT 投資—90 年代後期生產力躍升的經驗顯示,創新落地至效率提升有時滯,市場正提前反映未來改善。
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
- 政策迷霧推升估值風險:關稅率未決、協議(歐盟/日本)含糊、豁免不斷變動與訴訟進度皆導致成本預期難以判斷,推動財務主管增持金融資產、減少長線固定資產布局,支撐資產價格但增加中期通膨風險。
多空對決計分卡
空頭因子
- TGA 資金流失與縮表雙重持續壓抑流動性。
- 9 月前季節波動偏弱。
- 就業數據開始轉弱,通膨風險(關稅/薪資)再度上升。
多頭配置理由
- AI 資本支出與財富效應成為主流流動性來源。
- 加密政策轉向開啟傳統金融資金流。
- TCo 和 ETF 結構造就持續結構性買盤。
- 2026 年聯準會偏鴿派預期形成可信中長線利多。
整體觀點:只要 AI→散戶→TCo→現貨這條鏈路順暢,仍維持正面觀點。
逆轉邏輯
- 超大型科技公司資本支出趨緩:AI 基礎建設訂單急遽縮水。
- ETF 需求停滯:資金連續外流或次級 ETF 推廣不利。
- TCo 股權融資受困:二級定價下修、at-the-market 增資失敗或淨值溢價轉負。
- 就業市場出現斷層:青年低迷蔓延至主要就業群體。
- 關稅推動 CPI:商品通膨導致聯準會被動轉向。
周期配置建議(非投資建議)
- 主力資產:優質 AI 複合型企業,聚焦「賣鏟人」(算力、能源、網路)。
- 加密倉位:BTC 作為 Beta 資產,ETH 打造正向回饋飛輪。尊重主要支撐區,警惕區間流動性斷檔。
- 風險管理:圍繞 ETF 資金流、TCo 發行節奏及超大型企業指引靈活調整。逢低加碼,追高若無進一步支撐則逐步減碼。
總結
本輪周期與 2021 年明顯不同。
其本質是 AI 股權增值和資本支出產生的民間部門流動性驅動,經新型公司架構引導進入加密市場,再由 ETF 背書強化。
飛輪效應確實存在,直到金字塔頂端(超大型企業)出現明顯轉折前都將持續。
在此之前,市場阻力最小的道路仍然是向上。
宏觀脈搏快報 2025 年 8 月 16 日,主題如下:
1️⃣ 本週宏觀大事
2️⃣ 比特幣熱度指標
3️⃣ 市場全景
4️⃣ 關鍵經濟數據
5️⃣ 中國觀察
1️⃣ 本週宏觀重點
上週回顧
下週展望
2️⃣ 比特幣熱度追蹤
3️⃣ 市場全景
- 通膨數據與比特幣反應:7 月 CPI 為 2.7%,符合預期,市場出現喘息,比特幣再創新高、突破 12.4 萬美元。同時,PPI 大增 0.9%(三年新高)提醒市場生產端成本依然僵固。消費端回落與生產端走升的博弈,凸顯 BTC 對宏觀變數的高敏感度。
- 以太坊 ETF 迎來機構大突破:美國現貨 ETH ETF 單日淨流入突破 10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以 BlackRock、Fidelity 為首)。累計流入超過 108 億美元,ETH 加速成為機構級資產標的——流動質押監管清晰推進進程。資金動能有望推動以太坊走出類比比特幣年初 ETF 驅動的獨立成長周期。
- BitMine 國庫策略升級:股本規模規劃上調至 245 億美元,展現對以太坊長期價值的堅定認同,持幣量已突破 115 萬 ETH。不僅成為市值最大 ETH 國庫,更深刻影響 ETH 市場供給新格局。企業國庫愈加主導以太坊流動性與治理,值得重視。
- Bullish IPO 展現機構級需求:Bullish 以 11 億美元上市,首日大漲 143%,突顯機構資金對加密原生基礎設施的龐大需求。Peter Thiel 與 ARK Invest 助陣,Bullish 正在傳統市場與數位資產之間建立頂級橋樑,說明主力資金願意買單機構級平台。
- ALT5 Sigma 拓展多元國庫:ALT5 以 15 億美元完成 World Liberty 代幣交易,Eric Trump 跨足董事會,標誌企業國庫希望在比特幣、以太坊以外尋求新資產。究竟是風險分散還是焦點稀釋尚難定論,但治理代幣和新型企業加密資產需求正加速湧現。
- Do Kwon 認罪定讞成產業典範:本案不僅為一場高調爭議劃下句點,也樹立產業規範。長期以來,加密創辦人打擦邊球,如今面對 12 年刑責,市場訊號很明確:加密領域操縱或詐欺將承擔與傳統金融同等責任。
4️⃣ 關鍵經濟指標
生成式 AI 與美國經濟
- 投資與生產率:2025 年上半年 IT 設備投資(以生成式 AI 基礎建設為主)貢獻 59% 實質 GDP 成長。生成式 AI 帶動支出與評價飆升,不過短期內尚未釋放大規模生產力紅利。
- 投資結構變遷:傳統產業(工廠、辦公、零售)投資回落,資料倉儲大幅躍升,凸顯生成式 AI 的影響。關稅不確定性拖慢其他投資規劃。
- 市場動態:生成式 AI 重現網路泡沫景象——推高股票泡沫,「七巨頭」撐起標普 500。若宏觀環境反轉,科技資產變現將引發更大規模連鎖調整。
- 能源壓力:AI 資料中心預估 2030 年用電量將比肩日本,美國資料處理用電超越重工業。補貼減少與能源價格提升,勢必壓縮家庭所得與消費。
- 生產力遲滯:如同歷次科技浪潮,AI 紅利落地需伴隨深度融合,生產率回升後產業分化加劇。
生成式 AI 與移民政策對美債影響
美債永續性取決於 AI 產能提升潛力,以及移民政策對勞動力總量的影響,兩項因素走勢相反,皆具關鍵性。
- 基線對比生產率提升情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推估,維持現狀則 2055 年聯邦債務將達 GDP 156%;若 AI 等推升生產率,債務占比可降至 113%,人均實質 GDP 增加 17%。高生產力將帶來所得成長、赤字收斂及槓桿下降多重效益。
- 債券市場傳導:經濟成長可推高資本需求與殖利率,生產效率進步則壓抑通膨,最終借貸成本動向存有變數。
- AI 生產力紅利尚不明朗:歷史經驗(電腦、網路)證明創新滲透產業有時滯,生成式 AI 財政紅利短線難見、需超過十年。
- 移民政策的調節力:移民是美國勞動力增長主源,外國勞工占比 19%。若政策收緊且大規模遣返(每日 3000 人),勞動力年減百萬、工資及通膨上揚,GDP 與稅收增幅下滑。
分歧路徑:
生成式 AI 領導生產力繁榮 → 成長與槓桿下降。
- 移民受限導致勞動短缺 → 成長下滑、通膨與赤字壓力升高。
通膨加速現象證據
即使近期有新方案推出,美國貿易政策仍高度不確定,企業對供應鏈與投資維持謹慎,理由包括:
- 談判懸而未決:中、墨、加關稅稅率尚未落定,美加墨協議重啟在即,不確定性仍在。
- 臨時措施頻繁:多數關稅屬臨時指定,協議尚未拍板,後續仍有討論或豁免空間。各方積極遊說爭取特例。
- 承諾模糊:美歐、日協議多以投資與能源進口為主,法律約束鬆散,歧見已現,日後爭端難免。
- 法律挑戰:關稅正當性遭遇訴訟,政策可能被推翻,進一步加劇不確定性。
- 豁免爭取高漲:產業團體爭取產業特別減免,現行關稅結構大概率為過渡性安排。
- 高於基線衝擊:全球 60 多國面臨逾 10% 關稅,出口、就業受損,引發新一輪談判(如愛爾蘭、台灣、萊索托)。
免責聲明
- 本文轉載自 [arndxt_xo]。著作權歸原作者 [arndxt_xo] 所有。如有任何爭議請聯絡 Gate Learn 團隊,我們將盡快處理。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本文其他語言版本均由 Gate Learn 團隊翻譯。未經授權,嚴禁抄襲、轉載或剽竊譯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