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执行长苏姿丰:台湾仍在供应链成关键角色,支持半导体业者回流美国

AMD 执行长苏姿丰 (Lisa Su) 于 2/28 在美国史丹佛大学的公开访谈中,分享了她如何从台湾移民美国、踏入半导体业,并一路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之一。她坦言,成长于典型亚洲家庭,成长过程充满学业与音乐的压力,但这也培养了她的好奇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小时候我就很爱拆解东西,想知道为什么它们会坏掉。」苏姿丰表示。这份对科技的好奇心,让她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完成了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在偶然的机会下进入半导体产业,从此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

从工程师到 CEO,突破半导体产业的玻璃天花板

苏姿丰表示自己毕业后,先后在德州仪器 (Texas Instruments)、IBM、飞思卡尔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等公司担任技术与管理职位。她强调自己并非一开始就计划好职涯发展,而是透过每一步学习成长。

「当时 IBM 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直接向 CEO 汇报,协助他理解技术。」她回忆:「这个经历让我学到,领导者的工作不只是技术,更是团队管理与策略思维。」这段经历让她在 2012 年加入 AMD,并在短短两年内被任命为 CEO,成为 AMD 转型的重要推手。

AMD 濒临破产,苏姿丰带领公司重生

当苏姿丰在 2014 年接任 AMD 执行长时,公司正面临财务危机,股价跌到仅 3 美元,甚至一度传出破产危机。她上任后随即进行重大改革,专注于高效能运算 (HPC),而非当时市场热门的手机晶片。

「经过我们分析后发现,手机晶片市场虽然庞大,但我们的优势不在那里。我们最擅长的是高效能运算,这才是 AMD 能发展的方向。」她做出大胆决策,并聚焦于 PC、游戏与数据中心市场,并推出 Zen 架构的 Ryzen 处理器,成功让 AMD 在 CPU 市场与 Intel 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竞争对手。

经过多年的努力,AMD 的股价从 3 美元一路飙升至最高 200 美元,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角色。

AI 时代来临,AMD 如何挑战 NVIDIA

随着 AI 的崛起,全球对于图形处理器 (GPU) 的需求暴增,辉达 (NVIDIA) 凭借其 CUDA 平台与强大 GPU 独霸市场。然而苏姿丰强调,AMD 采取不同策略,走开放生态路线,希望以灵活性挑战 NVIDIA 的市场地位。

「我们相信 AI 运算不只有一种方式,开放架构能让开发者有更多选择。」她认为未来 AI 将无处不在,从云端数据中心到个人电脑、手机甚至边缘装置,AMD 的策略是提供各种不同 AI 运算的最佳解决方案。

半导体与地缘政治,美中科技战下 AMD 的角色

近年来,美中科技战加剧,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严格的晶片出口管制,影响到包括 AMD 在内的许多半导体业者。苏姿丰表示,作为一家美国企业,AMD 完全遵守美国政府的规范。但她也强调,半导体产业是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所有公司都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平衡点。

「我们支持更多半导体制造回流美国,但这需要时间,因为供应链的建立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她认为,台湾仍然会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未来美国、台湾与欧洲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AI 时代的下一步,苏姿丰的愿景与挑战

谈到 AI 的未来发展,苏姿丰表示目前 AI 技术虽然已经很强大,但仍然「相当原始」。未来仍有许多进步空间,尤其是在降低运算成本、提升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方面。

「未来 AI 将不只是回答问题,而是能够执行更复杂的任务,成为真正的数位助理。」她认为 AI 不只会改变科技产业,也将影响医疗、制造与能源等各种领域,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长期未解的问题。

给年轻世代的建议,梦想要够大

最后在面对史丹佛学生的提问时,苏姿丰鼓励年轻世代要敢于梦想,她认为 AI 才刚刚开始,未来 5 到 10 年内将是创业与创新的黄金时期。「如果你有一个大胆的梦想,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去追逐它!」她强烈表示。

(AMD 执行长苏姿丰谈 AI、晶片与美中科技博弈,乐观看待川普政府政策走向)

这篇文章 AMD 执行长苏姿丰:台湾仍在供应链成关键角色,支持半导体业者回流美国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